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人都说华佗死得冤,可冤在哪儿?有说是曹操多疑,有说是他太清高。
真相远不止这些。
头风未除、医书焚毁、仕途未竟,名医之死的背后,究竟藏着什么?
华佗的仕途追求与曹操初遇华佗不是一开始就当大夫的。
出身安徽亳州,自小读书极苦,游学徐州时,学的是《礼》《易》,读的是《春秋》《尚书》,那会儿走在路上,人家叫“华生”,不叫“华大夫”。
展开剩余92%徐州书院里流传一句话:"佗善引古例,议论不群",说的就是这个少年。
二十出头,被推荐为孝廉。沛相陈珪亲自递荐表,说他“清介有操守”,太尉黄琬点将征召,想请他入京为官。
但华佗推了,理由写得也文气:“不愿屈就小官。”可身边人都知道,是嫌品阶低,事多权小,不够出头。
那时候人讲名节,不想一辈子做县丞郎中那样的闲散小官。
辞官不当兵,那干什么?钻医术。
徐州一带,风湿寒疝多见,他一头扎进岐黄之术,跑了半个江淮。
入山采药,蹲河喂虫,给人开方子不收钱,专挑怪病接。
《三国志》有记:“然本作士人,以医见业,意常自悔。”意思是,医术虽精,始终觉得没出息。
曹操得头风那年,已经攻下许昌,群臣拜服,整日头痛如锥。
他身边御医换了一拨又一拨,没人能让他一夜睡稳。
这时候,荀彧推荐华佗,说此人能为国手。
召入宫前,华佗先去过一次许都,没见着曹操。回到家,听说召令已发,才起身赴命。
头一回见曹操是在建安八年的夏天,曹操头缠帛布,怒声吼人,帐中浓香都盖不住火气。
华佗看了一眼,说这不是简单的风寒,是风涎上攻,侵脑三焦,得针,得药,还得长时间调理。
曹操问能不能根治,华佗说:近难济,恒事攻治,可延岁月。
曹操一听要长期伺候,有点不高兴,但那天晚上,睡了整整六个时辰,头一次没惊醒。
第二天,赏金百两,赐车一驾,命其留宫。
接下来的事就有意思了。曹操病一好,立刻恢复旧性格。
华佗每日候诊,被安排吃斋、抄录药方、伺候左右,不像个国医,倒像个太监。他多次暗示要“出就州郡”,说白了,就是想借机晋升。
但曹操不傻。嘴上说“用人唯贤”,心里清楚:“此人恃能,厌于侍事,不堪也。”早埋下了嫌隙的种子。
治疗冲突与谎言暴露曹操的头病时好时坏,最重时头如破瓮,血从耳出。
华佗几次施针,虽见效,但总未彻根。终于那一天,病发时,曹操砸碎了漆几,挥手退人,只留华佗。
华佗沉思片刻,说:风涎积聚脑中,不根除,终成痼疾。
要救,只能“剖脑开颅”,清其根源,再以麻沸散麻其神识。
曹操听完,一把拍案,大怒未发作,只说“且退”。
等人走后,转头和荀彧讲:“小人养吾病,欲以自重。佗非良医,是养病谋官者也。”意思是这人不是来治病的,是借病挟权。
再往后,华佗开始请假,说妻子病重,需归乡照顾。
曹操虽心疑,但仍准了,只说限十日归。谁知一去数月,无信无音。催书几次都无回音。
曹操心起疑,派人暗访。结果一查,华佗之妻无恙,家中一切如常,佗每日自居闲堂,观书炼药,闭门谢客。
这一结果一出,曹操再无耐心。
下诏曰:“若妻信病,赐小豆四十斛,宽假限日;若其虚诈,便收送之。”意思很清楚:真病,赏米;假病,抓人。
诏书未到三日,华佗已被拿下。
押到许都,关进刑曹之所。
审讯时,供词含糊,自辩称“尚需整理医书,未能即回”。但审官上奏:“佗实虚诈,居家以避。”
曹操听完后,叹了口气,说:“鼠辈也,不忧。”
意思是,世上名医多了去,没这个,也不差。
旁边的荀彧不甘心,亲自求情,说此人术实高明,救命于千钧。
曹操不语,转头下旨:刑部听断。
从始至终,没人再提“开颅”二字。那件事成了禁口的话。
押解那日,华佗走出牢门,衣带整齐,无言。狱卒问他最后还有何念,佗从袖中取出卷帙一册,曰《青囊》。嘱咐狱吏:“此可以活人。”
狱吏犹豫再三,不敢接。怕牵连,怕泄密,更怕违令。佗苦笑,取火烧之。
那一夜,火光照墙,纸灰如雪。
权力斗争与处决进了大牢,华佗没有反抗。
刑官多次问话,他始终说那句:“思妻病危,未敢远离。”曹操不信,传旨急审。
当时许都政务繁忙,曹操刚攻下荆州,兵将南征,国内局势刚稳。这个时候,一名医生忤逆诏令,不止是“欺上”,更是动摇“君权”。
荀彧最后一次进谏,是在廷议之上。他直言:“佗术实工,人命所系。”曹操听完,冷笑一声:“不忧,天下当无此鼠辈耶?”
这一句话,等于把生死定了。
曹操一向对名士有戒心,尤其出身寒门的他,对那些自负清高、拒不为用的读书人,内心早有防备。
华佗几次拒仕、请假、待命不前,放在平常人身上是脾气,放在曹操眼里,是抗命。
那一年,是建安十三年。
刑部执行前,华佗仍未言一悔。拷问不出新词,也未求饶命。据《三国志》注引《魏略》记载:“佗不应命,遂斩之。”无赦、无宽,直斩。
传说临死前,华佗低声念:“岂有良方,竟负明主。”然后伏地长叹。
刑场旁,有狱卒偷偷问:“佗公,书未尽传,何不悔罪?”
华佗没有回应,只是目光一闪,望向远方。
有人说,他原想把那本《青囊》交给那名狱卒,书中不仅记麻沸散的配方,还载刀术法门,甚至记载一法能复筋骨。
狱卒一句:“佗公莫连我。”转身而去。
华佗低头,点火,焚书。
此后百年,医术衰微,“外科手术,久不得精进”,皆因《青囊》已毁,无所可循。
再说曹操,建安二十五年,他爱子曹冲得病,不治而亡。
那日曹操大哭,对左右说了一句话:“吾悔杀华佗,令此儿强死也。”
说完话没几日,曹操旧疾复发。
这一句“悔杀”,后世流传甚广。但也只能悔,追不回了。
医学传承的中断与历史争议《青囊经》一烧,外科断代,书中有麻沸散配法,有刮骨取毒之术,有施针透骨、通络开窍的技艺。
即便后人再写“青囊”,也多为伪托,真正那卷手抄医书,已随火灰,彻底消失。
关于烧书这件事,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》记得最清楚:“佗临死,出一卷书与狱吏曰:‘此可以活人。’吏畏法不受,佗亦不强,索火烧之。”
没有争斗,没有嘶喊,只有火光下的一卷纸灰。
至于“刮骨疗毒”,人尽皆知的关羽故事,却是假的。
《三国演义》里写关公饮酒刮骨,旁人胆战,他自若饮酒,华佗一边刮一边笑。
场面够戏剧,可查时间——关羽中毒是在建安二十四年,而华佗死于十三年,早已不在人世。
正史无此记载,《三国志》《后汉书》均未提。
这段“佳话”,出自小说家罗贯中,意在塑造忠义、智勇,也抬高华佗医术,但实属虚构。
还有人提出另一种解释:华佗之死,不止因曹操多疑,而是牵涉到士族斗争。
华佗出身寒门,求仕不得,却频与地方士族往来;他既懂儒,又通医,自称“士人”,不屈于医工。
曹操深知士人之心,怕他们借医自重,暗结朋党。
华佗与荀彧、陈珪等人皆有旧交,若真封官入阁,恐生枝节。
这种说法并无明确证据,但曹操忌惮清流、限制士族的政策却是有目共睹。
尽管如此,主流观点依然认为,华佗之死,根本原因在于“欺君”“抗命”。
不按命令行事,在曹操那个年代,是不能容的。
他死了,留下麻沸散,留下《青囊》的名头,留下千年争议。
有医生说他太傲,误了传承;有史家说他太直,断送性命;也有人说,如果那日曹操再忍一忍,中国外科,或许会早走五百年。
谁对,谁错,已不可考。
参考资料: 1. 陈寿,《三国志·魏书·华佗传》,中华书局,1974年版。 2. 范晔,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》,中华书局,1965年版。发布于:山东省启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